胃口差又悶汗 中醫師:多喝水、吃 #去濕食材
 端午連假已結束,各地天氣仍炎熱偶有雨💦
 台灣海島環境易積濕氣,民眾容易感覺身體濕熱、胃口差
 中醫師 彭溫雅 表示,#排濕從養氣做起
 「濕」為萬病之源,若人體體內囤積太多水分,無法排出,便會形成濕邪停留在體內。
 體內有濕代表代謝差,平常不運動的人影響最大,無法促進新陳代謝,就會讓濕氣一直存在體內。
 ✍建議多喝水、多運動並吃些去濕的食材,如綠色蔬菜或豆類食物。
 可做些較靜態運動如 #太極拳、#慢跑 等,對去除體內濕有一定的效果。
 人體器官中的「脾」是排除濕氣的重要關鍵
 夏季的飲食應該以 #健脾胃、#祛濕氣 為重點。
 🌰甘入脾,甘味指甜味
 常見的 #五穀雜糧, 如稻米、薏仁等,具滋養、補脾等功能
 日常食物如木耳、絲瓜、蘋果、西瓜、紅棗等,也屬於甘味食物,可幫助健脾燥濕👏👏👏
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 以下節錄彭溫雅醫師最新的 #濕氣調理全書  部分內容
 「#濕」在人體內的運化
 我們認識一個字,以文字學的觀點,會以研究文字的起源、出處、演變及結構為主題
 以「#濕」字為例,在文字學中解釋左半邊的水為形符,右半邊為聲符等;
 解釋:
 (1)水分多的。與「乾」相對。如:「低濕」、「潮濕」、「濕毛巾」。
 (2)沾到水。如:「淋濕」、「別把衣服弄濕了!」
 (3)疾病。如:「風濕」。
 但依據中醫學的觀點,會綜合觀察自然界的的現象,經過理解歸納後,應用到人體的現象來做描述。
 「#濕」這個字,原意在《說文解字》中的解釋是:「水。出東郡東武陽,入海」
 依現今地理學描述,應該是指目前已經乾涸,黃河的支流「#漯水」。
 我們可以發現,「#濕」與「#漯」在字形上十分相似
 同樣指的是水,甚至清代顧藹吉於《字鑑》一書曰:「#濕漯本是同一字」。
 可見濕在人體,就好像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漯水,不需要覺得身體絕對不能有濕,
 甚至對於濕避之唯恐不及。
 我們仔細觀察「濕」字,對於濕的含義也就更加清楚:
 被水浸濕的絲織品,掛在太陽底下,水分蒸發到空氣中,煙霧瀰漫氤氳的樣子,就形成了濕。
 所以濕的本質就是水,濕從水來,但不等於水。
 我們通常把「#濕」理解為存在天地之間細微的氤氳之氣,為無形之物。
 就像空氣中的水蒸氣,你只能感受到它,知道它的存在,卻看不到它。
 而水是有形之物,確確實實地讓我們感受冰涼及溫度變化,如我們每天會喝的水,以及大自然降下的雨水等。
 #水與濕之間,當然也是互相可以轉化的,由簡單的化學變化可以得知,水要變成濕,必須透過高溫蒸發。
 對應到人體,必須經由陽氣的推動蒸發,陽蒸水動,使水氤氳成濕。
 而濕要凝結成水,必須在降低溫度的條件下。
 所以人體的 #陽氣,在水與濕的轉化過程中,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 中醫經常以大自然的變化,來描述人體內生理病理的變化。
 大自然中唯一的能量來源為太陽,對應到人體唯一的能量來源即為陽氣。
 「#濕」在體內是透過氣的推動與轉化,才能運行到全身,而這一系列的轉化除了有賴陽氣的鼓動,還需要一條通暢的管道,讓濕的代謝順利進行。
 ----------未完待續